記者手記:他用一生詮釋了兩種精神

2021-12-28 15:59:26 來源: 科技日報 作者: 王迎霞

在寧夏,鮮有老人離世能引發(fā)如此關注。裘志新做到了。在他身上,有兩種精神得到生動詮釋。

他詮釋了何為無私奉獻的主人翁精神。

解放初期的寧夏十分落后,自然條件惡劣,物質條件匱乏,眾多領域尚屬空白,各方面亟待建設。年僅18歲的裘志新積極響應國家號召,毅然從江南水鄉(xiāng)來到西北內陸,為新生的寧夏回族自治區(qū)發(fā)展注入新鮮血液。

為國分憂、艱苦奮斗是這一代人的精神標簽,和裘志新一樣的千千萬萬“支寧人”迎難而上,插隊務過農、下井挖過煤,后來充實到各行各業(yè),將最美好的青春播撒留在了這片熱土。更有人獻了青春獻子孫,長眠在了第二故鄉(xiāng)。

他詮釋了何為開拓創(chuàng)新的科學家精神。

經費不足、設備匱乏、人手短缺,裘志新克服了諸多難以想象的困難,連續(xù)30多年開展北育南繁任務,育成豐產性突出、適應性廣泛、品質優(yōu)良的春小麥品種,并建立起一套符合當地實際的育種機制,為國家糧食安全作出重要貢獻。

科技強國是永恒主題。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多個領域取得的輝煌成就,都離不開一代又一代科技工作者胸懷祖國、淡泊名利、潛心研究、勇攀高峰的高尚情懷和優(yōu)秀品質。裘志新之所以能夠取得豐碩成果,離不開這種精神的支撐。

斯人已去,然精神永存。

今日之中國,雖然沒有了大規(guī)模的“移民行動”,但為加快落后地區(qū)發(fā)展,逐漸形成了政府援助、企業(yè)合作、社會幫扶、人才支持的東西部協(xié)作新模式。相較當年,這是我國立足區(qū)域發(fā)展總體戰(zhàn)略、拓展對內對外開放新空間的大布局、大舉措。

夢想有溫度,成績才有厚度。

面對各種“卡脖子”技術短板,廣大科技工作者惟有進一步弘揚科學家精神,加強作風和學風建設,堅定不移地通過創(chuàng)新尋求突破,才能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fā)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新的責任使然,吾輩須自強。

更多裘志新正在為國為民守初心,把論文寫在大地上。于他們而言,掛心和筑夢的地方,就是故鄉(xiāng)。

責任編輯: 陳可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