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瞳丨無人區(qū)里,有這樣一群“地下”工作者 ——記中核集團核地研院高放廢物地質處置研究團隊

2020-10-22 08:47:24 來源: 科技日報 作者: 陳?瑜?

深瞳工作室出品

采 寫:科技日報記者 陳 瑜 

策 劃:陳 磊

狗在門口一蹲,汪汪一叫,荒漠就有了家的感覺。

剛剛過去的中秋國慶佳節(jié),中核集團核工業(yè)北京地質研究院(以下簡稱核地研院)副院長王駒在微信群里,為十只出生在甘肅北山25號的新生小狗征名。

北山25號,是中國北山地下實驗室所在地。

從1985年選址工作啟動,到2019年地下實驗室項目批復,中國一代又一代高放廢物地質處置研究人員前赴后繼奮斗了30多年。

營地夏天溫度高達40℃,進去像蒸桑拿;冬天有時如冰窖,被子墊三床、蓋三床勉強抗得住??蔀槭裁匆慌┦俊⒘魧W歸國人員愿意遠離親人、長期扎根在這生活物質極度匱乏的無人區(qū)里,即使咸菜就饃也不離不棄呢?


2003年北山4號鉆孔營地 受訪者供圖

從其他項目中擠出5000元作為我國核廢處置研究的第一桶金

愛好音樂的王駒,最喜歡的是交響樂《命運》?!睹\》中傳達的貝多芬不服輸?shù)木?,與王駒有著高度的契合和共鳴。

有時候命運的轉變緣于看似偶然的一次事件。王駒涉足高放廢物處置領域,也純屬偶然。

1992年,王駒的一篇關于金鈾礦床成因方面的論文入選第29屆國際地質大會。他赴日本京都參會。然而,最讓他吃驚的,是許多國際上知名的鈾礦專家對放射性廢物處置這個課題情有獨鐘。

事實上,1983年,出訪法國鈾礦地質研究中心的核地研院專家徐國慶就敏銳地覺察到了這一新動向?;貒?,他做了大量調研工作,向原核工業(yè)部匯報了這一情況,從其他項目中擠出的5000元,成為我國核廢處置研究的第一桶金。

1993年,一次偶然的機會,王駒迎面碰上徐國慶團隊的專家陳璋如,對方直接喊話:王駒,加入高放廢物處置研究吧。聽到了那“命運”的敲門聲,王駒答應了。

核廢物處置,通俗地說,就是挖個深坑填埋核廢物。只是在哪里挖坑,挖什么樣的坑,怎么挖,怎么埋,埋了以后如何管理,如何確保安全?都大有學問。

1993年,王駒成為“我國高放廢物地質處置技術研究”子課題負責人,但起步階段獲得的經(jīng)費非常有限,大家更多地是做案頭工作,比如調研國外的處置技術,翻閱全國的地質資料,偶爾也會到野外踏勘,采集地質樣品帶回實驗室分析。

在進行一系列的地質、地理、水文等調查后,王駒和團隊的視線漸漸從全國六大預選區(qū)集中到了甘肅北山預選區(qū)。位于西北的北山預選區(qū)海拔1500—2500米,山地基巖裸露,年降雨量約為70毫米,而蒸發(fā)量高達3000毫米,方圓上千平方公里荒無人煙。

20年,深深淺淺打了97口鉆孔,累計40公里

如今,從嘉峪關機場出發(fā),沿著312國道,在一個岔路口向右拐,已經(jīng)有多條車轍壓出的搓衣板土路,風電企業(yè)正在忙基建。

1996年起,王駒、金遠新、陳偉明、郭永海就是從這進入戈壁。不同的是,當時沒有路,每次進出只能靠司機師傅的記憶。

最初,科研團隊寄住在山下的中核集團404廠招待所。

戈壁如海,車如舟。山丘之間看似平坦,實則溝壑縱橫,特別是為避免密集的駱駝刺扎胎,車穿行其間,就像風浪里的扁舟,顛簸嚴重時五臟六腑幾乎要被甩出體外。

每天早上7點左右,團隊乘坐吉普車從山下出發(fā)顛到目的地,頂著烈日搜集地質剖面信息、采集巖石樣本,中午吃點干糧,下午兩三點鐘就得往回趕,回到營地還要繼續(xù)整理當日的資料。

路上時間太長,工作時間太短,王駒和團隊開始在山上搭帳篷做地質調查和填圖,與此同時,一次次地向上級遞交打鉆并開展深部地質環(huán)境研究的申請報告。

轉機出現(xiàn)在1999年,國際原子能機構第一期高放廢物地質處置TC(技術合作)項目啟動。同年,北山一期“甘肅北山深部地質環(huán)境初步研究”獲得國家原子能機構批復。對王駒他們來說,不僅拿到了相當于過去十年總和的經(jīng)費,更重要的是,要真刀真槍開始高放廢物處置科研了。

山谷間有一個名為“BS01孔”(北山1號)的井口,只在地面留出一截短短的的水泥柱,事實上,這口井深入地下703米。

站在這個夢想開始的地方,王駒情不自禁拿出來一疊珍貴資料,包括20年前的老照片。

如今,從一期到七期,北山項目已經(jīng)執(zhí)行了20年,深深淺淺打了97口鉆孔,累計約40公里。

數(shù)字背后,有太多難以訴說的艱辛與苦楚。

巖心碎了、荒漠戈壁拋錨……太多的困難與曲折,都曾讓科研團隊一時間深感山窮水盡。

但王駒說,套用范仲淹的詩句,每當打出新的巖心,獲得新的地質數(shù)據(jù),發(fā)現(xiàn)完整性極好的花崗巖體,搞地質處置的“地下工作者”是“先天下之樂而樂”。

如今項目批了,王駒正帶領著團隊在新場場址,著手開建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深度為560米的我國首座高放廢物處置地下實驗室。

換上西裝是科學家,回到北山就是打破了工種界限的全能人才

2009年5月,現(xiàn)任中核集團北山地下實驗室項目副總設計師的陳亮在香港參加國際巖石力學大會期間,聽到了王駒關于高放廢物處置研發(fā)規(guī)劃和發(fā)展的大會特邀報告,不由心潮澎湃。會議結束后,他第一個沖上講臺,表達了自己要回國參與高放處置研究的意愿。

回法國后,陳亮查閱了大量關于中核集團北山團隊的故事,其中有一個細節(jié)讓陳亮深受感動。


北山團隊成員在野外考察 受訪者供圖

2001年11月30日,北山2號鉆孔鉆進到了地下二百多米,突然,鉆桿斷在孔內,鉆頭既拔不出來,也鉆不下去。此時的北山,天寒地凍,滴水成冰,只好停鉆。在帳篷的一個角落,王駒拿出珍藏的半桶二鍋頭,來到井口,用三杯酒祭天祭地祭井,保佑明年打鉆順利。剩下的酒,他和大家一飲而盡。

“在這個時代,依然有那么一批人為了真正的科研理想和國家需求在默默奮斗,這也是我的歸屬所在?!?011年,陳亮辭掉法國南特中央理工大學副教授的終身教職,從法國來到了戈壁科研一線。

中核集團北山團隊現(xiàn)有的58名員工中,29位博士,20名碩士,5位是海外歸國博士。

換上西裝打上領帶,是與國際對話的科學家;回到北山,就是打破了工種界限的全能人才。中核集團北山地下實驗室項目部總經(jīng)理蘇銳一語中的:“在無人區(qū)開展科研,首先要做的是創(chuàng)造科研條件,搬石頭、修水管、挖溝渠、做飯、搭帳篷……”

2016年,用鐵鍬修復頭一天被暴雨沖毀土路的水文組專家季瑞利,就被不明真相的來訪者點贊:這個農(nóng)民工不錯。

這些年出野外,陳偉明見過狐貍、黃羊,晚上睡覺時聽到過狼嚎,甚至有一次晚上被一頭拱帳篷的野驢驚醒。打那以后,在鐵桶里點一串鞭炮壯膽,成為保留項目。

陳偉明形容,北山團隊是一個“樂隊”,王駒是“主唱”,但“主唱”和“伴奏”缺了誰都不行。

巖石裸露的北山是地質工作者的“天堂”,因為一看就知道是什么地質構造。

王駒調侃,北山團隊擁有類似的氣質,那就是直接。

今天,北山團隊的生活條件相比以往已大大改善,從帳篷到上下鋪床的彩鋼房到新樓房。但這仍是移動信號覆蓋不到的地方。之前為方便電信用戶尋找手機信號,大家在營地附近山上,打了個一米多高的木樁,取名“電話亭”。

2000年6月下山拉補給,正好趕上金遠新生日。陳偉明坐在副駕駛室,為防止顛簸弄碎蛋糕,他一路用手捧著,全程“護駕”,將一個完整的生日蛋糕帶回營地。

結婚幾年,趙星光妻子與住同一個小區(qū)的愛人同事聊天,才知道趙星光不但有高溫假,出野外回來后還有補假,也不用正月初七就上班。但趙星光全都“浪費”了。面對埋怨,趙星光卻說:反正我也休不了,告訴你不是徒增煩惱?

北山人心中最柔軟的地方,住著的是家人。因為聚少離多,找個對象不易,要守護好家更需要智慧。

自言不愛穿金戴銀的季瑞利,右手手腕上戴著妻子特意買的希望家人平安健康的金器,他曾創(chuàng)下45天沒下山也沒洗澡的紀錄?!盎厝ズ笠砸稽c,周末就不要加班了,陪逛逛街郊區(qū)轉轉,哄得差不多了再出來?!?/p>

從60后到90后,北山團隊成員早已“身在苦中不知苦”。記者采訪時拿到了一本《北山常見動植物野外識別手冊》。這本手冊圖文并茂記錄的北山植物、鳥類這些生靈,都是團隊在野外工作間隙拍的。

野外有喧囂大都市看不見的滿天繁星,王駒為此專門買了一本星象圖,在他的影響下,隊員們一張口就能對頭上的星座點評一番。

除了科研人員的鉆研執(zhí)著,王駒身上更有中國文人的熱情浪漫。受曾是歷史老師的父親影響,他熱愛中國古代歷史。從甘肅肅北縣進入北山的無人路,他用漢朝的歷史人物命名:漢武大道、衛(wèi)青路、霍去病路、李廣路……

近30年來,北山團隊的營地換了許多地方,但每一次在一片戈壁扎下帳篷或寢車,王駒都堅持在駐地先升起一面國旗。在王駒眼中,當大家從四面八方的野外回到營地,從獵獵紅旗中,仿佛就能讀出祖國的召喚。

王駒說,支撐大家的是心系國家重大需求的樸素情懷?!拔覀儾]有那么偉大,只是把本職工作做好而已。核工業(yè)發(fā)展,高放廢物處置這件事總得要人做……不能將這個棘手的問題留給下一代。恰巧,我們的事業(yè)可為這件事作貢獻?!?/p>

作為中核集團北山地下實驗室項目的副總指揮,核地研院院長李子穎多年來領導、見證了北山團隊在高放廢物處置科研領域的艱苦跋涉過程?!氨鄙綀F隊將承擔國家戰(zhàn)略研究需求的責任和擔當,與自己對科學問題的探索和追求結合起來,由此產(chǎn)生了從事事業(yè)的熱愛和忠誠,而這熱愛給了他們攻堅克難的勇氣和動力。我想,這就是北山精神——扎根戈壁,團結奉獻,爭創(chuàng)一流,永久安全?!?/p>

千年不死,死后千年不倒,倒后千年不爛的胡楊,是戈壁中一道獨特風景。巧合的是,在中國北山地下實驗室樓前,就有一片胡楊林。高放廢物地質處置庫選址及建設運營是百年科研,是萬年工程,從事這項事業(yè)的人好比西北廣袤無人區(qū)的胡楊,與戈壁荒漠為朋,與駱駝刺芨芨草為友,忍風沙抗干旱,戰(zhàn)嚴寒斗酷暑,推動我國高放廢物地質處置事業(yè)持續(xù)向前。

責任編輯: 李俊霞